1.关于战略管理问题

2.信息安全如何进行体系化建设

3.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信息化市场营销会是怎样的呢,说说你们的观点吧!

4.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意义,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有哪些?

5.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电力企业信息化_家电厂家如何建立全国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书信都不陌生吧,书信是向亲人、朋友、同志问候、谈话、联系事宜的一种应用文书。那么你有了解过书信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工作总结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化工作总结 篇1

20xx年针对公司集中进行的几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深入理解集团信息化管控模式、业务运作模式以及结合我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我部门全力做好各项信息管理工作,保证了信息系统平台安全良好运行,很好的支持了公司生产运营。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做好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工作、信息系统的建设扩展工作。

今年我部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部门员工的努力工作,并克服了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20xx年的工作任务。

20xx年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紧密跟踪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加强网络设备配置,在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对机房及网络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改,保证了公司网络平台和各软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1、日常性的系统维护。

(1)每日对机房PMS、ERP、DHCP 服务器进行系统更新及升级工作,升级杀毒软件库,及时的对系统补丁进行更新,防止了通过系统漏洞进行的破坏和攻击,保证了各服务器正常运行。

(2)对每台电脑安装防软件,避免了在公司局域网内自我复制相互传播,占用局域网的网络,甚至使得系统崩溃,丢失硬盘的重要资料等各种危害,并及时的对软件进行升级,定期的清除隔

离的文件夹。

(3)对办公电脑日常的维护,由于机器的长期使用或操作不当,导致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也有部分系统文件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全年处理提报的软件故障900多件,重装系统60多件,处理硬件故障50多件,全年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网络故障。

2、对机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以达到集团公司标准

(1)配电系统改造:安装了两套应急灯,对所有配电线路重新改造,全部接入UPS、安装防雷模块保证机房用电安全。

(2)网络环境:对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加大了网络安全的投入,对各客户的接入规则进行了规划,并安装部署了网络版杀毒防护软件。

(3)机房专线的迁移调整:对电信专线线路进行了迁移,从综合楼迁移到能源楼主机房,并与移动专线互联,实现在双线互备,符合了集团公司的IT标准化要求。

(4)能源管理系统:随着能管系统的上线使用,结合生产实际和用户的使用情况对系统存在的BUG和不合理设置进行了多次升级,对能源管理系统的服务器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并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使用培训工作。

3、全厂网络、通信工程的建设及完善

(1)对全厂主干网络进行重新熔接,接通到宿舍楼、食堂、公司西大门和能源厂区大门的网络,保障全厂网络的畅通及线路的备用。

(2)完成对能源楼、宿舍楼模块信息点的安装;

(3)安装了覆盖能源楼的无线局域网,接入了10台专业无线路由,大大增强了无线覆盖区域,方便了移动办公的需求;

(4)对交换机、路由等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屏蔽网络中不用的端口、加固核心设备的安全设置等,保证公司所有电脑的安全正常工作,优化路由运行速度,节约带宽,提高了上网的速度和稳定性。

(5)上半年完成了对生产厂区新建热电脱硫厂房、70聚合厂房及树脂包装、美德塑业生产厂房综合布线、安装电话及光纤接入,新装电话50多部,为公司生产车间提供了通信保证。下半年对机电仪楼,后置机厂房,物资维修库及车间新增的5个巡检室进行综合布线。完成了综合楼到中央控制室增设12芯光缆及50对电缆工程。

(6)对公司无线电基站进行设备更新升级,新装四台数字基站,符合了无线电管理局的要求,保障了公司原有对讲机的继续使用及未来的数字升级,降低了成本。

二、根据集团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将SAP系统应用不断的深入,同时对公司内使用的其它应用系统也逐步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1、SAP上线已将近两年,各项工作逐渐从适应、能够顺利上线到真正深化应用、挖掘潜力,真正使公司的各项业务向各流程蓝图靠拢,摒弃企业多年来形成的.不规范操作、业务流程,真正使公司的经营状况反映在SAP系统中,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20xx年初按照集团公司和公司领导的要求,起草制定《20xx年考核方案》,将能够反映系统应用情况的KPI指标纳入其中,通过提高KPI指标来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

2,20xx年通过一系列措施,使ERP各项应用指标从集团的20名左右一跃基本稳定在集团的前十名,这期间通过一些奖惩制度和模式化报表来激励、督促和指导分厂统计人员提交盘点报表的效率,月结时间由原来的4天提高到1天;通过组织培训分厂的设备员和设备主管,按照正确的需求申报使MRP转换率提高到85%左右,单据数量也有30条左右提高到350条左右;通过月中通报登录情况,使我公司SAP系统登录情况稳定在90%,150个账号登录次数稳定在5300次左右,平均次数为35次左右,远超出集团公司规定的22次。

3.进一步防范地磅运行风险,吸取20xx年8月份地磅遭雷击,器件损坏,导致公司物资销售业务无法正常进行的经验教训。对备用磅进行建设,并将原来单机运行数据库系统升级为网络版,通过改造极大的满足了日常生产过磅的需求,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4.继续做好ERP本职工作工作,如:扩充物料(辅料)、扩充物料库位、ERP权限变更、ERP账号申请、账号开锁解锁、地磅数据传输发送、错误地磅单的冲销补单等工作,为不影响ERP工作的进度,配合相关人员完成扩充物料(备品备件)、十位码八位码申请、客户供应商申请扩充、银行科目申请扩充等工作;20xx年上班共精减ERP账号32个,使我公司ERP账号由上线初期265个账号减少到150个账号,大大节省了运维费用;本年一共调整ERP权限45个。

5、7月份河北盛华组织改革后,按照总公司的要求,配合数据中心对OA审批权限和流程进行过度梳理,之后将实华模式嵌入到盛华OA系统,保证了公司各项业务的审批工作的进行;在SAP系统上吸取实华在管理上的优势长处,按照领导要求,依据部门的业务流程梳理,做好SAP权限管控。

6、在SAP系统客户信用问题频出的情况下,按照总公司的工作安排,协调公司各个部门的相关人员,紧盯系统数据,不折不扣的的按照总公司安排的工作步骤处理出现的相关问题。

三、20xx年工作

20xx年我公司的生产规模将达到新的高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作为公司生产经营重要支撑的信息系统,其运行质量和效果将更加的重要,基于此20xx年我部门将积极推进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的维护改进,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让信息化能更好的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1.继续加大力度推进SAP的后期改进工作,通过和生产、设备、物资、销售等部门紧密配合,对SAP中的流程、数据进行再梳理,拿出更有优方案,解决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使进入系统中的每一个数据流都具有高靠性和高使用价值。

2.完成网络的进一步优化、加大机房安全管理工作,提高软件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数据的安全性。

信息化工作总结 篇2

20xx年,信息化部门紧紧围绕工委、管委会全年中心工作,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申报、建设为引领,坚持智慧发展、统筹规划、服务保障、整合共享,以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和共享互通能力提升为重点,深化信息化新技术在新区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关键领域的应用推广,圆满完成了年初各项任务指标。20xx年,信息化部门将加强全区信息化工作统筹与顶层设计,坚持信息化与提升自身能力相结合,与推动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相结合,与加快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相结合,与完善城市精细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完成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申报工作

根据新区“战略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支点、创新驱动前沿、低碳绿色家园”的发展定位,对应《智慧北京发展纲要》,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服务引领、全面发展的原则,制定完成《开发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作为XX市推荐区域,列入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并签署《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

(二)稳步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与能力提升,为各项工作提供优质网络保障

1、加快推进开发区政务网络优化升级工作。完成电子政务互联网双百兆链路接入运行,完成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政务网络接入并南区增设网络节点间,扩大了南区政务专网覆盖范围。继续推进管委会政务网络升级,确定骨干网双核心、网络汇聚层、政务双环网“环+星”及驻区职能局接入管委会政务网实施方案。

2、积极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以开发区现网基站及无线基站规划为基础,推动区内重点企业、园区信号覆盖与通信服务保障,不断扩大3g通信及“无限亦庄”覆盖范围,完成隆盛大厦办公大厅热点布设,继续推进公共区域免费wifi覆盖。

3、稳步推进云计算虚拟平台建设和应用系统托管工作实施。继续开展政务信息应用系统虚拟平台建设及托管工作,截至目前,管委会对外托管系统15个,管委会自建虚拟化平台池搭建虚拟机25台并全部投入运行。

(三)以产业宣传和信息服务为重点,不断提升网站服务水平

1、大力推进各部门网站信息发布工作。截至目前,开发区门户网站信息更新量13538条,网站有效页面浏览量:6,838,051次,较去年同期增长83%,境外有效页面浏览量:371,290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5%。

2、启动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虚拟展厅建设,开拓对支柱产业、重点园区和知名企业、优势产品的展示推介新渠道。

3、建成XX市民主页亦庄专区,开辟区域宣传、公共信息服务的移动平台新渠道。

(四)引导应用需求、加快整合,继续推进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支撑平台建设

1、启动统一移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工委管委的短信发布平台,规范管委会各部门短信发布流程、标准,整合管委会5个部门短信机。现平台用户单位33家,对接业务系统9个,截止目前发送短信177565条,较去年同期增长90%。

2、完成内外网统一认证平台建设部署。实现区内企业登录各部门对外服务系统时的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其中,内网统一认证平台对接管委会8个部门13套业务系统应用,外网统一认证平台对接科技创新申报系统。

3、完善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为部门业务开展提供基础法人信息支撑。截至目前,开发区法人库积累法人数据7742条(企业法人7626条),与工商分局等部门比对数据263条,为开发区企业环保与科技普查工作共提供7898条/次法人数据支撑。

4、加快内网办公系统功能完善和推广应用。持续推动工委管委各部门、驻区职能局间电子公文流转应用。截止目前,工委发文47次,管委会各部门发文1595次,其中电子公文数1173次,管委会电子公文占发文总数的73。54%,系统发送会议通知61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3%。

(五)加快城市智慧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不断完善城市公共监控体系。完成139路新增公共监控点位建设,完成重点工地扬尘及城市早餐工程监控试点建设,启动博大公园、企业文化园公共监控规划及包含12平方公里新扩区域在内的全区公共安全与城市综合管理监控体系需求规划编制,相关建设资金已列入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

2、建立城市综合管理快速应急响应机制。依托无线网络,建立起对城市综合管理临时监控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协助发改局、建发局、城管执法分局快速建设完成临时监控点位,有效保障了开发区“早餐工程”餐车安全与重点工地监控快速搭建。

3、完成图像信息管理平台改造主体建设。完成该平台验收及试运行,实现了基于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的调用和对前端监控设备的分级授权、远程智能检测和质量分析,该平台现已接入监控1576路(自建自管310路,接入重点社会单位监控1162路,公安移动执法车监控4路),其中无线监控39路,实现相关部门移动执法车、早餐工程监控、重点工地监控的有序接入,为应急管理、公共安全、城管执法、安全保密等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持与保障。

(六)深化企业和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深化整合区域对企服务各种要素,基本完成以“优势产业宣传、特色园区介绍、龙头企业展示、重点产品推介”为核心功能的开发区产业企业引擎门户网站的功能梳理和方案设计。稳步推进构建基于社区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规划建设。

(七)完善政务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参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完成对管委会信息系统预测评工作,为下一步管委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依据与管理提升方向;在现有网络安全体系中对已过期的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并新增数据库审计设备,实现对管委会各信息系统数据库操作行为实时监控、记录,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及时发现管委会信息系统的网络入侵和服务器漏洞。

(八)做好电子政务项目审核监管和过程控制

按照全流程监管模式,对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审核监管和过程控制。截至目前,对20个项目进行了立项审核,召开12次专家评审会,集中式监理验收项目25个。对环保在线监测平台、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等重大重点项目紧密跟进,做好业务支持与技术服务支撑;对管委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务用车管理系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系统等项目加强方案审核、立项控制。

(九)建立信息化大运维体系

完成20xx—20xx年网运维、政务信息网络及监控系统运维、网络安全运维服务单位的招标购工作,实现新老服务单位工作的顺利平稳交接,集中式监理单位同步开展运维。不断提高运维服务标准、优化运维服务流程,将基础运维服务纳入平台化管理。

二、20xx年工作

(一)全力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创建工作

按照“统筹规划、动态推进,整合共享、融合渗透,全面推进、示范引领”的原则,研究确立具有亦庄特色、符合亦庄区情的智慧城市组织机构、工程建设、项目运营与投融资模式,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把智慧城市战略转化为可操作、项目化的业务系统和服务工程,做好任务分解并强化落实。围绕公共安全、能源、环境治理、区域交通、园区物流、智慧社区等重点领域适时启动“无限亦庄”二期、空间库(二期)、政务云服务平台、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公交等一批重点工程,并配套出台开发区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性文件、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加强对提升城市管理、产业提升项目的引导、组织、规范、扶持,吸引区内外企业、社会力量投入开发区智慧城市建设中。

(二)快速推动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扩大覆盖、优化结构、整合、智能管理的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承载运行、应用支撑、优化管理能力。第一,全力打造XX市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综合示范工程领先示范区。在原有3g、mcwill、wifi无线通信及区域无线信号全面覆盖基础上,划定重点园区、企业、社区做好无线信号保障。第二,继续推进开发区百兆入户、千兆入企工作,以更高标准实现XX市光网城市建设相关任务。第三,完成政务网络核心骨干网双核心建设。第四,推进驻区职能局接入管委会政务网络。第五,继续深化云虚拟平台建设,完善应用系统托管模式。第六,配合相关部门办公地点更换,对管委会政务网络及“无限亦庄”网络进行优化,同步推广网络办公终端使用,实现政务网络基础环境、公共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一体化支撑。

(三)完善数字化服务管理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全面覆盖、整合、一体服务的原则,加快对内、对外的信息化门户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第一,完成门户网站全面改版工作,推动网站信息整合,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网上办事服务功能。第二,启动内网办公平台升级改造,推进管委会政务应用向驻区职能局推广应用。第三,结合行政服务大厅实体布局及办事流程启动网上虚拟服务大厅建设,实现网上服务公告查询、投诉咨询等在线功能。

(四)深化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支撑平台建设

第一,完成公共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方案设计,启动相关数据集和平台主体功能建设。第二,完成外网统一认证平台与劳动用工与薪酬管理系统的对接。第三,不断完善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提高系统使用定制灵活性,配合统计局完成基础数据信息汇总分析工作。

(五)加快城市运行管理、感知体系建设

以城市公共安全、环境管理、体征监测为重点,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快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体征运行监测精细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第一,启动新一批次238路监控点位规划设计。第二,以环保在线监测平台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安全生产物联网远程服务平台的模式创新,启动城市体征在线监测综合平台及公共物联网平台前期设计。第三,推广重点项目工地现场安全管理监控的建设。

(六)深化企业和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以产业聚合、促进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服务为目标,深化企业和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提高企业服务、社区服务管理水平。第一,基本完成开发区产业企业门户平台一期建设,力争年底前上线运行。第二,完成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虚拟展厅建设。第三,完成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方案设计,确保年内启动一期建设。第四,协调、整合区内企业的信息化能力与,以云计算应用为核心,规划、研究、建设开发区产业、企业发展体系。第五,以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专业型园区为重点,推动信息化在物流、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渗透,打造全市“两化融合”示范区。

(七)做好信息化服务保障工作

继续做好电子政务资金项目监管。切实加强对年度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核监管、过程控制、进度督办,特别是加强对环保在线监测平台、社区精细化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项目管理系统等重点项目的跟进,确保重大项目实施进度。

切实做好信息化大运维体系建设。完成政务网络运维、监控设施运维、信息安全运维、网站运维服务单位的招标购工作,以此为契机,对照itil规范,建立统一运维平台,改进it服务的质量,为总体的业务持续性管理提供支持。

打造安全稳定的基础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标准,狠抓落实,更新并增加网络安全设备,确保安全设备体系化。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值守保障。对网络安全现状进行全面测评,并整改提高。加强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提高突发的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使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体系。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宣传、培训工作。深入调研、企业、社会信息化需求、热点,以主题论坛、开放讲堂、专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形式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信息化主题宣传推广、教育培训活动,特别要注重开发区各类企业需求,促进产业对接,提高区内信息化技术在区内的应用水平。

信息化工作总结 篇3

20xx年,区人口计生局按照区级目标绩效考评体系中机构编制工作有关要求,领导高度重视,认真部署落实。经自查,我局全面完成了20xx年机构编制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一是我局安排了专人负责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依托党政网按照全区统一时间节点要求正式启用。二是完善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机构和人员编制信息共计89条,其中,机构信息4条,人员编制信息85条。

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机构编制审批程序。 一是坚决落实“三定”规定。经自查,我单位积极按照“三定”规定要求转变和理顺职能、落实内设机构,按照规定规范机构职责、名称、隶属关系,无履行职责越位、不到位的、乱挂牌子、擅自设立、分设内设机构等情况发生。严格按核定的编制和编制结构配备人员,领导职数、配备工作人员符合“三定”规定要求,不存在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情况,无违背机构编制纪律的情况发生。二是规范机构编制事项办理工作。我们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申报机构编制事项,及时落实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等机构编制调整事项,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申报上编2人,办理退休下编1人,按时报送了统计资料,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先后向区委编办及区人社局报送在岗不在编人员信息表、编外聘用人员情况核查表等表格。

三、做好行政管理权限承接和下放工作,深化扩权强镇事权改革。 拟定了行力清单,明确了区级人口计生行力中行政许可6项、行政确认5项、行政征收1项、行政处罚15项、行政给付4项、行政强制2项、其他行力4项。并将部分行力下放镇一级,明确了镇级人口计生行力中行政确认5项、行政征收1项、其他行力1项。

关于战略管理问题

一、转变观念是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关键

加速推进信息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十五"规划所提出实现我国经济机构调整的核心,也是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方针。如何用高新技术推进经济发展,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多年来我们企业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提是企业参与,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参与和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过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经营管理的企业少等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说明,目前全国企业上网率不到20%

。大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还处于不涉足、不认识、不了解、不掌握、不重视等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对企业来说,如何在加入WTO后在更大范围内开拓市场,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转变化显得十分重要。企业因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进行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所用的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在于企业的领导观念转变,领导的真正重视和参与。因为企业所要做的决不是现有运作模式的电子化、网络化,而是一场从管理模式开始的变革。

信息化是一场革命,它不是简单的用计算机代替打字机、用电脑代替算盘。信息化水平高低,关键是要看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经济的程度有多深。领导转变观念和重视信息化管理工作,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实现运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和人力。不投入资金,就无法从信息网络获得国际国内有关信息,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即使有再好的技术、方法,也不能付诸实施,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风物长宜放眼量"敢于投入、勇于领先,切实运用好现代管理方法,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管理发展趋势

围绕着如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使企业管理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接轨,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网络,建立一个企业信息集散中心,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提供一个集组织、发布、接收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机制。现代信息已突破传统信息管理方式,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突破时间及空间限制,是以几个报表、文件所根本不可能相比的,完全改变了过去企业信息时效性差、利用率低、手段方法落后现象。现代企业迫切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用以实现文件、数据的存取、查询及传输。

企业要保证运行准确无误地按进行,应该用最先进的自动数据集和输入的自动识别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准确性在发生的同时将有关数据输入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对运行的实时管理和监控。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来达到优化管理手段,降低供发电成本,提高设备综合利用率,进而提高电力市场的竞争为目的。信息管理系统总体目标应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手段,以MIS系统为基础,以公司总部计算机中心为信息处理中心,并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用数据结构化系统分析设计技术,实现经营管理信息数据共享。具休系统目标是:(1)办公自动化。实现文件、报告、通知等文件定向传递,分办、阅示、承办在计算机网络点击即可完成;工作安排、会议通知通过电子公告来发布,实现无纸化办公。(2)信息网络化。通过网络主页浏览各部门的信息制作内容,进行共享、信息交流。(3)经营管理一体化。运用电脑代替人来算帐、记帐,实时监督、统筹、决策、进行市场预测、库存控制、资本运营。(4)远程办公智能化。公司领导不论出差到多远的地方,只要携带电脑,便可通过程控电话与公司网相连,及时获取公司的有关信息,并远程遥控指挥生产管理。(5)电子邮件快递化。公司管理人员建立个人的电子信箱,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和接收电子邮件,加强管理人员与外界的沟通。

三、信息的有效组织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各项活动中广泛深入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方法的过程。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建立符合本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对企业内部进行整合,使企业数据通信网络化、经营管理电子化、生产流程自动化、产品设计智能化、信息服务社会化。

一个好网络,必须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可靠,并保持流动性。企业根据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建立全方位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安全、可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和信息通道。一是外部信息引入。因特网具有容量大、时效性强、及强大的渗透性和交互性特点。企业通过上因特网可及时集政治、经济、文化、管理等综合公共信息,推动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传统思维和其他活动方式带来的深刻变化。二是内部信息组织。通过总部及各部门、各系统自行组织信息,在本企业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传统产业的深加工和技术创新,围绕安全稳定生产、改善设备状况、节能降耗、防止污染、提高生产要素、理顺生产关系、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从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型管理转变。同时通过企业信息内部网与外部广域网的互联,促进提高信息集、传输的利用,增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信息沟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信息化,让企业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企业。

四、网络人才建设是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根本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在整个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人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信息化管理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人员这个基础,基础好,自然管理水平就高。目前,企业综合信息能力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信息技术人员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质量也不高。因此,建设高素质信息网络人才是当今企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信息科技人才拥有数量和质量的不同。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同样如此。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应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配置的作用,建立和优化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信息化专门人才,吸引社会高级人才。同时要为信息化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尊重他们的发明和创造,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真正建立一套实施信息化人才工程的组织管理体系,培养一支企业高素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一套科学的培训制度和人才政策,使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信息化管理是一门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改变人们思维变化的工具。

信息安全如何进行体系化建设

成本领先战略简介

成本领先战略也许是三种通用战略中最清楚明了的。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决定成为所在产业中实行低成本生产的厂家。企业经营范围广泛,为多个产业部门服务甚至可能经营属于其它有关产业的生意。企业的经营面往往对其成本优势举足轻重。成本优势的来源因产业结构不同而异。它们可以包括追求规模经济、专利技术、原材料的优惠待遇和其它因素。例如,在电视机方面,取得成本上的领先地位需要有足够规模的显像管生产设施、低成本的设计、自动化组装和有利于分摊研制费用的全球性销售规模。在安全保卫服务业,成本优势要求极低的管理费用、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因人员流动性大而需要的高效率培训程序、追求低成本的生产厂商地位不仅仅需要向下移动学习曲线 而是必须寻找和探索成本优势的一切来源。典型的低成本生产厂商销售近失业地或实惠的产品并且要在强调从一切来源中获得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或绝对成本优势上大做文章。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并保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么它只要能使价格相等或接近于该产业的平均价格水平就会成为所在产业中高于平均水平的超群之辈。当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价格相当于或低于其竞争厂商时、它的低成本地位就会转化为高收益。然而,一个在成本上占领先地位的企业不能忽视使产品别具一格的基础,一旦成本领先的企业的产品在客户眼里不被看作是与其它竞争厂商的产品不相上下或可被接受时它就要被迫削减价格,使之大大低于竞争厂商的水平以增加销售额。这就可能抵销了它有利的成本地位所带来的好处。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手表工业)和西北航空公司(Northwest Airlines,航空运输业)就是两家陷于这种困境的低成本厂商。前者因无法克服其在产品别具一格的不利之处,而退出了手表业,后者则因及时发现了问题,并着手努力改进营销工作、乘客服务和为旅行社提供的服务,而使其产品进一步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并驾齐驱。

尽管一个成本领先的企业是依赖其成本上的领先地位来取得竞争优势的,而它要成为经济效益高于平均水平的超群者,则必须与其竞争厂商相比,在产品别具一格的基础上取得的价值相等或价值近似的有利地位。产品别具一格基础上的价值相等使成本领先的企业得以将其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高于竞争厂商的利润;产品别具一格基础上的价值近似意味着为取得令人满意的市场占有率所必需的降低幅度还不至于冲销成本领先企业的成本优势,因此,成本领先企业能赚取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

成本领先地位的战略一般必然地要求一个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只是争夺这个位置的若干厂商中的一员。许多厂商未能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战略上铸成大错。当渴望成为成本领先者的厂商不只一家时,他们之间的竞争通常是很激烈的,因为每一个百分点的市场占有率都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除非一个企业能够在成本上领先,并“说服”其它厂商放弃其战略,否则,对盈利能力以及长期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后果就可能像一些化工行业中出现的情况那是灾难性的。所以,除非重大的技术变革使一个企业得以彻底改变其成本地位,否则小成本领先就是特别依赖于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取决于企业日复一日地实际实施该战略的技能。成本不会自动下降,也会偶然下降。它是艰苦工作和持之以恒的重视成本工作的结果。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有所不同,甚至当它们具有相似的规模、相似的累计产量或由相似的政策指导时也是如此。要改善相对成本地位,与其说需要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转变,还不如说需要管理人员更多的重视。

许多企业失于从战略的角度充分理解它们的成本行为而不能利用改善其相对成本地位的机会。企业的估价和按照成本地位取行动时会犯的一些最常见的错误包括:

1、集中于生产活动的成本,别无他顾

提起“成本”大多数管理人员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生产。然而,总成本中即使不是绝大部分,也是相当大一部分产生于市场营销、推销、服务、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活动,而它们在成本分析中却“常常很少受到重视。审查一下整个价值链,常常会得出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的相对简单的步骤。例如,近年来电脑和电脑设计的进步对科研工作的成本有着令人注目的影响。

2、忽视购

许多企业在降低劳动力成本上斤斤计较,而对外购投入却几乎全然不顾。它们往往把购看成是一种次要的职能,在管理方面几乎不予重视;购部门的分析也往往过于集中在关键原材料的买价上。企业常常让那些对降低成本既无专门知识又无积极性的人去购许多东西;外购投入和其它价值活动的成本之间的联系又不为人们所认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购方法稍加改变便会产生成本上的重大效益。

3、忽视间接的或规模小的活动

降低成本的规划通常集中在规模大的成本活动和(或)直接的活动上,如元器件制作和装配等等,占总成本较小部分的活动难以得到足够的审查。间接活动如维修和常规性费用常常不被人们重视。

4、对成本驱动因素的错误认识

企业常常错误地判断它们的成本驱动因素。例如,全国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又是成本最低的企业,可能会错误地以为是全国市场占有率推动了成本。然而,成本领先地位实际上可能来自企业所经营地区的较大的地区市场占有率。企业不能理解其成本优势来源则可能使它试图以提高全国市场占有率来降低成本。其结果是,它可能因削弱了地区上的集中一点而破坏自己的成本地位。它也可能将其防御战略集中在全国性的竞争厂商上,而忽视了由强大的地区竞争厂商所造成的更大的威胁。

5、无法利用联系

企业很少能认识到影响成本的所有联系,尤其是和供应厂商的联系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如质量保证、检查和服务等等。利用联系的能力是许多日本企业成功的基础。松下电器公司(Matsushita)和佳能公司认识和利用了联系,即使它们的政策与传统的生产和购方法相矛盾。无法认识联系也会导致犯以下一类的错误,如要求每个部门都以同样的比例降低成本,而不顾有些部门提高成本可能会降低总的成本的客观事实。

6、成本降低中的相互矛盾

企业常常企图以相互矛盾的种种方式来降低成本。它们试图增加市场占有率,从规模经济中获益,而又通过型号多样化来抵销规模经济。它们将工厂设在靠近客户的地方以节省运输费用,但在新产品开发中又强调减轻重量。成本驱动因素有时是背道而驰的,企业必须认真对待它们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

7、无意之中的交叉补贴

当企业在不能认识到成本表现各有不同的部分市场的存在时,就常常不知不觉地卷入交叉补贴之中。传统的会计制度很少计量上述产品、客户、销售渠道或地理区域之间所有的成本差异。因此企业可能对一大类产品中的某些产品或对某些客户定价过高,而对其它的产品或客户却给予了价格补贴。例如,白葡萄酒由于变陈的要求低,因此所需要的桶比红葡萄酒的便宜。如果酿酒厂商根据平均成本对红、白葡萄酒制定同等的价格,那么成本低的白葡萄酒的价格就补贴了红葡萄酒的价格了。无意之中的交叉补贴又常常使那些懂得成本利用成本来削价抢生意以改善自身市场地位的竞争厂商有机可乘。交叉补贴也把企业暴露在那些仅仅在定价过高的部分市场上集中一点的竞争厂商面前。

8、增值的考虑

为降低成本所做的努力常常是在现有的价值链争取增值改善,而不是寻求重新配置价值链的途径。增值改善可能会达到收益递减点,而重新配置价值链却能通往一个全新的成本阶段。

9、损害别具一格的形象

企业在降低成本中万一抹杀了它对客户的别具一格的特征,就可能损害其与众不同的形象。虽然这样做可能在战略上是合乎需要的,但这应该是一个有意识选择的结果。降低成本的努力而主要侧重在对企业别具一格没有什么好处的活动方面。此外,成本领先的企业只要在任何不花大钱就能创造别具一格的形象的活动方面下功夫去做,也会提高效益。

差异化战略

所谓差异化是指要向顾客提供与同行企业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差别可以存在于以下各个方面:品种、质量、包装、服务、交货期、品牌形象、技术独特性、性能特点、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它不仅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且在一定时期内,同行竞争者也是难以取代的。差异化使厂商生产的产品与市场上其他厂商生产的产品区别开来,这种区别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它可以是物质形态上的差别,也可能只是消费者心理的某种感受。

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信息化市场营销会是怎样的呢,说说你们的观点吧!

信息安全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数据和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安全保障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

一、强化安全保密意识,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是确保政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

目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大都是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网络攻击、黑客入侵、泛滥、系统故障、自然灾害、网络窃密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等都对电子政务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是一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局的长期性任务。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精神和中办发[2003]27号文件关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这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前提条件。“高度重视”首先要领导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把信息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放到重要的位置,才能及时协调解决信息安全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其次,要通过加强网络保密知识的普及教育,特别是对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大力强化公务员队伍的安全保密意识,使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创造条件。

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制度规范,是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

确保政务网络信息安全,必须加强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办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安全工作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建立法制和标准,完善制度和规范并很好地执行,就会把不安全因素和失误降到最低限度,使政务信息安全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为此,一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法律制度。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抓紧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和技术标准,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二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日常工作规范。要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联系本单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实际,本着“堵漏、补缺、管用”的原则,抓紧修订、完善和新建信息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切实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有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信息安全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三要重视安全标准和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有了制度,不能把它束之高阁。不按制度办事,是造成工作失误和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很多不安全因素和工作漏洞都是由于没有按程序办事所造成的。因此,要组织信息化工作人员反复学习有关制度和规范,使他们熟悉和掌握各项制度的基本内容,明白信息安全工作的规矩和方法,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规范工作。

四要建立完善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建立后,必须做到行必循之,把规章制度的每一条、每一款落到实处。执行制度主要靠自觉,但必须有严格的监督检查。要通过监督检查建立信息安全工作的激励机制,把信息安全工作与年度考核评比及“争先创优”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各项信息安全工作制度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不定期地对本地和本系统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三、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做好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

调查显示,在实际的网络安全问题中,约有80%是由于管理问题造成的。因此,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形成全方位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至关重要。

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各地、各部门成立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有本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聘请国内外安全专家组成的安全咨询专家小组。根据建设和应用情况需要,还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执行机构(如“安全中心”),负责整个政务信息系统中的安全保密工作,包括提供相关服务。

另一方面,要在健全信息安全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行政一把手(或主管领导同志)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技术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作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直接责任人,强化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管理。切实把好用人关,对关键岗位实行A、B角色管理;对网络管理人员和涉密操作人员要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职责,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要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安全管理经验的复合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为政务信息化把好安全关。

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五大关系”,是确保信息安全投资效益的最佳选择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安全方面的投资往往涉及很大金额。各地、各部门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和把握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五大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1、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与安全是信息安全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由此可以派生出其他一些关系。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其中发展是目的,安全是保证。二者关系处理得好,安全会有保障并能促进发展;处理不好,安全就会制约并牵制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就是要加快发展,确保安全。具体讲,就是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确保安全;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加快发展。这里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发展而忽视安全;二是追求绝对安全而制约发展。为此,要坚持电子政务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两手抓”。要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措施,切实保障安全;同时要在适度安全、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培育业务需求,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电子政务事业加快发展。

2、处理好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是由信息安全基本关系派生出来的,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处理得好,安全成本就会下降同时效益提高;处理不好,安全成本就会上升同时效益下降。正确处理好安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综合平衡。要根据中办发[2003]27号文件中关于“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信息系统不同的安全需求,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的配置,确保重点”的要求,一方面千方百计降低安全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安全措施的实际效果,确保满足重点项目、重点部位的安全需求,使有限的安全保障资金充分发挥出良好的使用效益。

3、处理好信息安全与共享(信息公开和保密)的关系。这也是从信息安全基本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开放和发展需要信息共享,而网络互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条件。但信息公开和信息保护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既要强调共享,还要保证信息安全。我们应立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大系统,整体地、动态地看待信息安全与共享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去处理问题。在这对矛盾中,目前共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各地方、各行业的信息建设普遍存在“数字鸿沟”、“信息孤岛”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时,应当紧紧围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尊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把当前工作的重点放在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共享方面,消除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使政务信息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4、处理好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安全管理与技术的关系也是信息安全体系中的基本关系之一。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管理离不开技术,技术离不开管理;两者紧密相连、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因此,在信息安全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管理和技术并重,做到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也就是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在提升技术的基础上强化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手段,但又不能单纯依赖技术。信息化的过程其实是人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使管理与技术相得益彰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要同时注意防止和克服“重管理、轻技术”和“单纯技术观点”两种倾向,既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作用,又要避免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从理论上看,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技术;技术固然重要,但管理更不容忽视。虽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以业务为主导,从全局的高度部署安全策略,用先进技术,加强安全管理,把取安全技术手段与加强日常管理和健全体制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安全技术手段开发,一手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高政务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处理好信息安全工作中应急处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关系。要保证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长治久安”,必须着手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安全机制。但信息安全问题在信息化进程中广泛存在且突发性强,所以又必须强调和重视应急的处理。一旦出现影响到国家利益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必须能够立即取有效措施,控制危机的发展,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为此,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提高对网络攻击、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防治有害信息传播,增强对政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监控、管理和保护。其次,要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制度。要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处置预案,加强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意义,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有哪些?

e时代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所谓E时代即可理解为电子化时代(E-Times),也可称之为电子商务时代(E-Business Times),也可以根据这一时代的特征将其称为数字化时代(Digital Times)。E时代在经济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村”出现,人类社会交往与经济交易活动在时空上没有了限制

自1960年美国军方为了军事目的研究网络到今天,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互相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大系统。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发布的年度电子商务和发展报告预测,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但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仍在上升,2002年已达到6.55亿,增长率接近30%。这一数字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而该数字在2001年为5亿人。利用分布式计算和开放性两大特点,因特网将分布在世界各地无数计算机用户联成一个“用户大家庭”,这就是人们称为的“地球村”。作为“地球村”,因特网不仅仅是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计算机和数以亿计的文字与图象,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全球性社区通过它可以使全球人类彼此互相了解并加深相互间的共同之处,同时又依旧保留着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独特之处。

正是由于网络经济造就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村落”,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国家和地区的概念.界限及诸多限制。由于它的存在,传统空间上的距离在消失,时间上的障碍也变的无足轻重,人类经济活动已不在再像以前那样过多的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企业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利用网络.低成本.即时地与远在任何一地的商业伙伴进行各种商务沟通或交易,而不管交易双方实力如何和地处哪方,每一个企业均可通过因特网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走向世界”。与此同时,“地球村”的开放性和时空界限的打破,也将导致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竞争对手可以随时随地向你发起攻击。从这个意义上看,“地球村”的存在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在为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增加了挑战。

2,社会配置发生变化,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战略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很早就认识了物质的重要性,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理论把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的等四种要素列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重点就是放在有形物质上的。“赫克歇尔—俄林原理”提出的禀赋论,将生产要素理论进一步引伸,认为各个国家的禀赋存在着差异——有的劳动力丰富,有的自然丰富,有的资本丰富。因此,每个国家应该各自以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然后经过国际贸易使各国在商品交换中各自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一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仍然是有形物资的开发利用问题。受传统观念和理论的影响,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企业对社会开发和利用完全集中于有形的物资,强调发挥自然.劳动力和资本方面的优势。然而,人类所拥有的物质总是有限的,特别是那些无法再生的自然更显稀贵。

事实证明,再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物质消耗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传统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经济粗放,配置不和理,效率低下。面对落后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原有经济进行有效的替代和改造。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的.可加工利用的重要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并以得到广泛的共识。突破单一治理的定式思维,从治标到治本,从节流到开源,利用信息取代物质消耗,从物资能量的可持续发展进化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已迈入信息化社会,信息作为一种战略正在对全球经济增长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重新认识和配置社会,加快企业重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降低对物资消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每一个国家和企业都必须面对和考虑的战略问题。信息化建设已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高度重视,它正在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布局。据信息产业部有关人士透露,近期我国将从四个方面推进信息化进程:一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促进政务.金融.财税.贸易等领域的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加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进一步增强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撑的能力;三是加大信息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力度,改变信息开发落后的状况,提高全社会计算机网络普及应用程度和使用技能;四是加快我国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信息贫困”,支持西部产业进行信息技术改造,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3,E时代的核心是知识更新与行为创新

E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知识经济的出现。1996年,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国际组织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基于知识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个新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作了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人类社会的一个新阶段,它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带来一场革命。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将具有高速化.全球化和以知识为驱动等特征。全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特别是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传统经济正在逐渐丧失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这就是知识经济。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化发展将对人类生产.工作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人力的素质.技能及其所拥有的新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面对这一时代对人类经济生活提供的特殊环境,客观上决定了知识更新与行为创新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加强知识更新,并拥有持续创新能力,才能具备长远的巨大潜力。缺少新知识.新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或企业,将失去时代赋予的良好机遇。

为了应对时代的这种巨大变化和要求,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日本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建立其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并在90年代以来,日本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增加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投入,重视知识创新,从而使这一系统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知识的生产作用并在知识传播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80年代以来,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特别是美国,经济发展势头上升,其相对完善的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1999年,中央.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科技政策的基本导向,在强调知识更新和原始性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虚拟社区.虚拟市场.虚拟企业.虚拟经济出现,Internet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虚拟社区.虚拟市场.虚拟企业.虚拟经济的出现应当说是E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使人类传统的社会活动形态和经济活动方式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新世纪。

狭义形态的社区可以认为是:一群在因特网上展开公开讨论,在聊天室内互相交流并就某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富有人情味的信息交流,以建立人际关系网的临界群体的社会的集合。根据这一看法,虚拟社区可以定义为:由受共同需要驱动而聚集成的一个临界群体的个人组成,在性质上主要是社会性的,它通过成员对社区具有一定忠诚度的人际关系巩固着这种联系的纽带。

由于商业利益的需要,对于仅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需要的部分,则属于商业交易社区。商业交易社区是由许多买方与众多卖方组成的一个集合,它不在意社区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只致力于成员相互间的互动作用,以便开展交易或提供有关其他交易方的信息引导或咨询。商业交易性社区成员的需求在性质上主要是商业性的,他们利用这些专业性的虚拟社区交流商务信息,联络和建立业务关系,发展业务。尽管这些社区可能缺乏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社会互动,但其明显具有的超强信息交流与联系功能却使企业和个人从中获益。这种特殊的.高效率的商业社区实质上就是所谓的虚拟市场。

当因特网被广泛利用以后,许多公司注意到网上公司这一新型组织形态,他们纷纷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网页,并通过该网页与商业伙伴或消费者直接进行接触和洽谈业务。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许多经过历史检验的基本的商业设不再存在或适用。在E时代,企业不在只是一个实体或一个地点,网络上的公司不必拥有大量的办公室,员工数量极少,所有商务功能不必在一个地点完成,任何业务活动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简单操作完成。这就是虚拟公司。虚拟公司与传统拥有多间办公室的公司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大多数日常工作都在网上完成。同时,开放的因特网络会大大降低公司的商业投入和运营成本,虚拟化的公司会大量出现,而虚拟公司之间的互相频繁往来则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大的无形市场。

5,社会生产.经营.消费方式发生变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因特网络及其相关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包括.企业和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就从总体上看,这种改变主要反映在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社会活动方式的电子化.虚拟化和数字化,其结果是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活动的成本大幅降低,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企业或个人都将在这一背景下获得超额的利益。

Intel公司董事长安德鲁·格鲁夫曾说道:“5年内,所有的公司都必须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依靠因特网而生存,要么灭亡。”此外,他有一句名言,即未来的企业都将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概念将“消失” 。这些决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教,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明智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地开展电子商务,无论是企业内部网的建立和应用,还是B To B 或 B To C的开展,世界电子商务交易量每年均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虚拟市场的产生与迅速膨胀,网络在线交易品种和数量的增长,数字化产品的出现与深入每一个家庭,电子政务平台的建立与网上业务的开展,数字货币出现与电子支付方式的普遍用等新的事物和新的形式无不在展现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然而,对于那些仍未觉醒的企业来讲,不要寄希望于可以这样长期生存下去,也不要指望以电子商务化的现代企业会与传统企业结成某种联盟或合作。熟练掌握和运用电子商务的现代企业将依靠其自身的效率.成本和速度等竞争优势,从那些保守.落后的传统企业手中抢走市场和消费者。

应该注意的是,因特网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顾客和交易。毫无疑问,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间的交易方式及行为,提高了交易活动的效率并降低了相应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数量和商业利益。但电子商务的概念和应用领域远不止反映在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上,它给予企业的是包括购.开发.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回收等在内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变化和总价值的提升。Dell公司在电子商务时代,审时度势,创造的举世瞩目的“Dell模式”,不止是反映在其独一无二的网络在线销售上,也不仅仅突出其无以伦比的“大规模定制”上,“Dell模式”实质上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虚拟化.数字化管理。正是由于虚拟化的销售与数字化的信息利用,Dell公司利用网络进行订货和销售,根据事先从网上获得的信息,为每一个顾客量身订制个性化的产品,它不仅做到大规模地生产不同产品,而且做到了零库存,并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将商品送到顾客指定的地点,从而真正实现了以需定产,它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也使顾客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三,新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与营销思维的转变

面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企业及其营销战略和策略正在经历一场剧变。新的市场营销体系正在建立,企业的营销思维需要做重大的转变。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最新著作《营销变更》一书中指出:企业如果想在数字经济中成功地运营,就必须在业务和营销思维上做重要的转变。其主要阐述的观点如下:

1,从信息的不对称性转变为信息的民主化

在设信息是完整且具有对称性,同时,各信息媒介的市场力量和流动性也不分高下的前提下,市场便是分配的最佳机制。然而,在现实的世界中,这些设并不存在,市场的信息是经常不对称的,即相比之下,销售者取得的信息要比消费者多,结果便造成所谓的“垄断式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便是由消费者制定交易的条件,而消费者只能依赖品牌认知度,公司声誉和目不暇接的广告等因素来做判断。数字科技大幅度改变了这种信息和力量的失衡状态。由于进入网络的难度低,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销售者投入网络的市场空间中;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得以便利地缬取任何有关产品,服务或公司的信息。信息无处不在,而且取得信息的成本也很低,企业和消费者都将从这场信息革命中获利。

2,从替少数人制造商品转变为替每个人制造商品

在旧经济中,企业要针对自己确实想掌握的个别客户来从事营销,成本会很高。而客户则往往处于面对商品难以选择和取舍的困境,只有富有的客户才有可能获得量身打造的产品或服务。而在新经济中,数字科技已降低了头一批次的制造成本,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取得量身打造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要。

3,从先产后销转变为“先感应后回应”

长期以来,“先产后销”是企业上午活动的流程典范。“先产后销”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规划生产与建立库存来满足市场懂和销售的需要。而今天,许多企业开始运行于“先感应后回应”的流程之下,这些企业首先会邀请客户界定出他们的广义需求,甚至让客户参与选择他们渴望获得的商品或服务的特性要求;然后,企业会按客户所下的订单组织生产;同时会利用数字技术迅速回应订单。“先感应后回应”式企业会按客户所下的订单组织生产;营销效益方面,均会大大优于“先产后销”式企业。

4,从本土经济转变为全球经济

网络的存在和利用能够让企业在扩张地理范围时,以指数增长的方式进行。在新经济时代,即使企业的规模不够大,也可以成为全球性企业。这是小企业第一次可以接触到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潜在客户,它们可以处于任何地方。为此,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从网络的角度来思索全球营销的重要性,因为网络同时代表了优势和劣势。

5,从报酬递减的经济转变为报酬递增的经济

在工业时代,企业的成长会受限于报酬递减法则,一般而言,当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之后,由于随之出现的官僚作风.回应时间缓慢以及害怕风险和保守等情形,会出现企业边际效应经历一个由递增到不变到递减的过程,新经济时代,信息显然已经呈现爆炸的状态。企业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复制.存储.转移和重组信息,在网络上,货架空间没有任何限制,网上购物者可以进入任何一个商业网站,即使是有限的企业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在这一个虚拟的市场空间里,企业在投入较大规模资金用以建立网站和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之后,经营过程中的变动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从而刺激需求的快速增长,并呈现报酬递增的特征。

6,从拥有资产转变为有能力取得资产

在新经济的体系中,许多企业正重新评估他们是否应该拥有某些资产,或是可以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通过预定.加入协会.租借或保留等方式来取得这些资产,并有效的使用他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是,许多企业在与竞争对手比试时,更看中自己是否有能力取得资产,而非是否拥有资产。事实上,拥有实体上的资产已经变成一种负债。消费者扮演的角色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即从产品的拥有者转变为产品的租用者,例如租用汽车而非拥有汽车。

7,从公司治理转变为由市场控制一切

当企业从外部取得产品或服务,而不是由内部自行生产时,便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发生。交易成本包括了消耗再寻找最佳供应商和最经济的交易上所花费的的时间.金钱和。此外,还包括交易达成产生所谓的签约成本,及最后协调和过程的成本。信息革命能让企业更好的协调复杂的活动,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这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有越来越多的业务正从企业现有的内部协调完成转变为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协调解决。在将许多业务外包出去的同时,企业将越来越多的重心放在了客户关系维护和企业核心能力创造之上。

8,从大众市场转变为专属个人的市场

在新经济中,营销基本上已完成转向,从“替产品寻找客户”转变为“替客户寻找产品”。数据库技术使企业能够很容易的追踪每一位客户,它将传统的“一对多营销”转变为“一对一营销”。速度.价值链整合以及新的中介等作为所有即时的推动要素,使得企业能够实现“一对一营销”,而不必以资本密集或以规模为基础的方式来运营。一个优秀的小企业在这个时代,同样能够与其客户维持很好的“一对一”关系。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建设了工业控制环网、工业自动化控制环网、双冗余万兆信息环网,为数据稳定传输提供了有效保障。

矿井新建独立的工业控制万兆环网,将工业控制网与可视化网分离,实现专用网。

工业控制网、可视化网通过工业网门和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设备,与信息网物理隔离,有效保障网络安全; 升级信息网核心,接入网络,实现与集团公司、煤业公司的万兆链路连接。

(二)建设矿山综合自动化平台,实现多系统远程监测和控制,固定工作场所无人值守,减少人员增效。

综合自动化平台内目前连接有13个工业子系统、123台大型机械设备,其中:抽、压、抽、排、供电、主输机械六大系统和瓦斯抽排、制氧厂、局部风机集中控制三大系统以及架空乘人装置

矿井三区各子系统实现了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实现了多系统之间的紧急联动。

(三)建设矿山综合信息化平台,实现多系统融合,以信息孤岛为现有“共享平台”,形成动态管理和闭环监控。

信息化平台包括矿山全息图的“一张图”管理与应用、智能检索与分析、业务协同管理、结构图编辑、报表系统、三维GIS展示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经营管理模块、主题分析。

平台融合安全监测、人员位置监测、通信调度、紧急广播、矿压监测、水文监测、火灾监测、工业等系统,实现矿井实时监测、监测,实现多系统之间的

(四)安全生产可视化系统,加强了横向管理长度和纵向深度。

可视化系统现有2000余路摄像机,覆盖井下生产区域和重要固定工厂,实现了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

通过远程了解井下现场实时情况,纠正员工不规范行为,“电子警察”改变了“人海战术”,降低了管理强度,提高了管理效果。

深度利用摄像头AI智能识别功能,配合高校对生产中的机械运输、掘、钻机等典型违章行为进行智能识别研究,对作业人员不戴头盔、侵入警戒线等常见违章行为和机械设备检修中的违章作业规程行为,警示识别出的违章行为

三、坚持矿山智能化建设亮点(一)规划指导,构建矿区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

通过矿山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司各矿区GIS平台和一张图应用标准、综合自动化平台建设标准和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标准,形成煤业公司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为有序推进剩余矿山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统一标准。

1 .有效稳定地对接、集成、数据交换各信息系统建设和主数据平台、集成门户平台、集成认证等公共基础信息平台,实现集成用户管理、集成门户管理、集成认证管理、集成服务总线、妈妈制定了集成移动入口6个方面的规范标准,确保每个系统满足体系结构、集群部署、数据存储、系统访问、系统权限、系统性能要求。

2.GIS平台和图的应用标准。

为了规范各矿制图标准,建设开放、包容、统一的GIS平台和矿山单张图纸应用,规范各矿制图标准,实现统一平台对不同厂家GIS单张图纸的调用和集成,打破了单一厂家GIS系统垄断的惯例

该标准规范了土地测量防治水、生产工艺、一次三防、机电运输与监测各类图纸的图层、图例,包括图纸内容、视觉样式、符号要素、图层要求、坐标系等。

明确数据交换方式、范围、频率和安全机制,统一API接口的名称、功能、参数,满足集团、煤业公司、矿山生产平台和应用系统对GIS地图调用和数据叠加的要求。

(二)建设数据中心,规范各类数据存储,为数据长期有效调用提供了有效保障。

数据中心包括大部分数据库集群和数据仓库。

其中,数据库集群部署在矿井虚拟服务器上,用于矿井各专业子系统数据全量存储的数据仓库集中部署在集团公司云平台上,用于数据分析、处理、APP应用以及存储

1 .硬件平台。

生产矿井用超融合服务器建设综合自动化数据中心和信息化数据中心,综合自动化数据中心接入工业控制网,信息化数据中心接入信息网。

2 .软件部署。

通过“物理集中、逻辑分离”的方式部署数据库、数据交换工具、数据服务总线、数据报告和分析工具等软件完成数据的集、清洗、转换、存储,实现数据中心的交互和共享,实现数据的

将生产系统和实时数据部署在矿山数据中心,将非生产系统和实时数据集中部署在集团公司数据中心,包括门户、数据仓库和BI数据展示。

3 .数据管理。

生产矿山综合自动化平台从各自动化子系统集数据,对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保存到SCADA历史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中心由集团公司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 按照协议要求集业务子系统数据和综合自动化平台SCADA历史实时数据库数据,通过清洗转换,将标准数据存储到信息集成平台的数据仓库中,来自不同系统、不同格式的数据

公司数据中心收集业务子系统数据和矿山综合信息集成平台数据仓库数据,通过清洗转换,形成标准数据存储在综合集成平台数据仓库中,用于矿山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设备信息等重要数据

(三)坚持有效引导,实践形成矿区信息化建设新路。

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瓦斯、水、火、地温、压力五害俱全,现有煤矿智能化装备和技术,难以适应现场复杂的地质条件,给智能煤矿建设带来许多问题和困难。

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顾桥矿确定了适合矿区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构成智能矿山体系,涵盖“终端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综合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四个层面。

1 .实现“集、挖掘、开、修、挖掘”终端机械化。

主要是“掘开修钻探”五大关键技术升级,在现有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全覆盖,包括煤炭、岩巷掘进装药、封孔、锚索固定等机械化人工替代。

2 .全面自动化“十大系统”。

机电六大系统(抽、压、抽、排、主输、供电(放气、注氮、局部电扇集中管理)、运输共十大系统按专业、分板块自动化,实现系统集成联动。

3 .基于终端机械化系统自动化,实现综合智能化控制。

远程操作、联动、一键停止。

4 .通过“终端机械化系统自动化综合智能化”等信息自动集、标准化处理,综合集成,结合安全生产、党组经营等管理流程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实现智能矿山建设。

实现各环节数据自动集,标准化管理、互联、统计分析,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数据支持,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经营和劳动力成本。

(四)多系统融合联动,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通过研究多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操作流程和控制指令,实现矿井现有40多个自动化系统和十几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融合与联动。

综合安全监测、人员配置、综合自动化、通信等各类工业实时数据,构建矿井“、钻、机、运、通”专业仿真系统,实现全矿井“监测、管理、控制”一体化

四、顾桥矿智能化矿井建设与国家标准的差距1 .智能掘进系统:掘进设备暂时不具备自动切割功能,不实现远程切割和行走,掘进、锚护、运输等设备不具备完整的单体状态监测和故障自诊断功能,设备间信号交换和联锁

2 .智能通风系统:未实现对主要通风道风量、风阻、风压等参数的智能感知、分析,智能优化通风道; 风机不能根据风量、燃气情况自动调节转速,不能达到节电的目的,主扇不能根据生产班组自动调节频率,局部风机不能实现在线变频。

3 .信息基础设施下综合管理平台提出基于云计算的决策支持平台,未达到60%的决策支持在平台上开发、部署、应用,没有智能仓库系统,智能立体仓库、无人配送机器人

建议:适当降低智能化标准。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智能化矿山建设过程中发现部分集中管理子系统是矿山建设的初期建设,时间长,部分机电子系统设备零部件老化,各子系统软硬件方面亟待升级改造

2 .智能化矿山建设耗时长、任务重、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参与智能化矿山建设的人员缺乏智能化矿山建设专业知识储备,需要多组织智能矿山建设培训。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s://.87dh/xl/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两个方向

当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外乎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其次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似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

这些“窗户”让拥有它的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而作出迅速的反应,以此占有市场先机。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了信息;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已经成为一条新的市场竞争规则。当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不可小视。它协助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

上述信息化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各个发展阶段,各种模式的信息化工具交替占据主导地位,但最终必然是被更新的、更完善的模式或技术所取代。今天的企业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流行的同时也有它自身的不断裂变和发展。那么,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问题在于:今后的企业信息化会朝向何处发展?企业如何看待相互分隔的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

二、现代企业的现代“门户”

1998年11月,美国美林公司(MERRIL LYNCH)发表了一份关于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成为引导电子商务想象空间的问路石,在美国企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份标题为“超越YAHOO!企业信息门户已经上路”的报告估计,1998年全球EIP市场已达44亿美元,2002年将达148亿美元。另外,据GarnerGroup市场研究调查中心预测,2003年,60%的财富500家大公司会导入企业信息门户。

可以说,企业信息门户(EIP)或企业门户(EP)代表着未来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与IT业的其他概念相同,企业门户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专业人士和机构有不同的理解。

DOCUMENTUM公司的EIP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公式:企业文件系统+WEB,将其传统的文件管理系统增加了在WEB上自动生成摘要、审核和发布功能,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它的特点在于非个性化。而以Plumtree Portal 3.0 和Brio Portal 6.0产品为代表的第二种概念则是在现有的ERP应用和主机系统之上的一层WEB界面。这里的企业门户实际就是扩展的ERP。

SYBASE公司认为,企业信息门户是一个应用系统,它使企业能够释放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个人化信息。这些用户利用从这个渠道获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业务决策并加以执行。企业信息门户通过及时地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来优化企业运作,并提高生产力。他认为,企业信息门户有三个特点:单一的访问方式(浏览器+企业主页);对已有应用系统的集成;个性化。一个企业信息门户应当由3个关键部分组成:应用---提供集成化的用户环境、服务---将业务运作系统与散乱的文档和工作信息集成起来,并通过可扩展的应用界面为EIP提供集成化的服务、集成---集成当今信息技术组织中各种技术的应用。

开思公司认为:从信息资产管理(Information Asset Management)的角度出发,现在多数企业内的信息分布都偏于离散,在这种工作环境中,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s)会需要一种特别工具,如数码仪表板(Digital Dashboard),去统筹及浏览企业本身的庞大知识库(Knowledge Base),统称这种工具为企业信息门户(EIP)。

它的特点在于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企业各类信息快速传达到市场及客户之中。开思公司定义的企业信息门户组成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企业情况、产品/服务、会员管理和电子市场。而在企业信息门户的基础上,将企业交易活动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又衍生出企业交易门户(Enterprise Commerce Portal)概念。

Viador的企业门户可以概括为包容Internet (Business to Business)和Intranet (Business to Employee) 的技术平台。前者向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平台,用于与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和服务。而后者帮助企业汇聚全息,并分送给企业雇员,以改进客户服务、决策和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管是企业信息门户、企业知识门户,还是企业交易门户,它们全部可以纳入企业门户这样一个综合概念。企业门户就是“一网打尽”,即用一个网络门户为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人提供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与服务,甚至可以认为企业门户就是以WEB为表现形式的一个应用。

综合上述各种定义,现在可以这样想象和描述企业门户:

首先,企业门户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概念,也越过了普通意义的网站,它是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两大应用的结合点。企业对知识信息、对增长和扩散速度的需求是产生企业门户概念的主要动力。企业门户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次,企业门户的特点在于唯一性、集成性、个性化和整体性。企业门户正是拥有这些新特点,才有了生命力。其中:唯一性是企业的要求,也是门户的意义所在;集成性是现实条件的制约,体现了企业经营的延续性;个性化则是客户的偏好,也是企业门户的生命力;而整体性则是企业对信息的高层次要求。

第三,门户只是门户,企业只能利用为工具,服务于企业的基本目标。任何舍本逐末、脱离实际需要的盲目发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这里的目标指的是企业的中长期目标,从短期来看,实施企业门户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见影,很有可能与企业短期赢利的目标相背离。

第四,企业门户的概念仍然有待扩展,有待完善。与其他IT行业的新概念相仿,在这个新兴领域,没有现成的“词典”,对概念的理解都是动态的。

三、实施企业门户的必要性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实施企业门户战略不只是空谈,它已经被列入了许多大企业的日程表中。与国外的热闹场面相比,国内了解企业门户概念的企业十分少,而建立企业门户的企业就更加微乎其微。但是应该看到,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据CNNIC统计,到19年12月中国只有60万人上网,而到1999年12月,上网人数就达900万人,今年底要超过2000万。而其中,大多数网民上网时首选网站当然是SINA、YAHOO、SOHU和NETEASE等几个信息门户。如此多网民的眷顾,对上述网站当然意味着商机无限,但对于其它企业则是一大损失。由此,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为自己的客户、员工和代理商提供综合性的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来看,速度和知识是网络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以快打慢,获得发展的先机,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但是在大小企业先后触网之后,新的加速度来自何方,这就要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供应商和代理商,组织生产和销售。毫无疑问,企业门户就是产生新加速度的原动力。

Credit Acceptance Corporation (CAC) 是美国的一家大型金融咨询公司,在实施企业门户以前,对每个客户咨询的策应速度至少是4个小时,而现在是即时受理,4个小时的优势对现代咨询服务业是不可想象的优势。其次,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企业迫切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加速知识的积累,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准确抓住市场商机,赢得利润。而企业门户恰恰能够成为企业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它帮助企业通过个性化服务收集客户的差别信息,通过拉紧供应商、代理商和客户来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从利用的角度来看,企业门户是以最小可能成本,实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目标的最可行途径。首先,企业门户将本需要占用多台不同的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约硬件的投入。Computer Technology Associates,Inc. (CTA)是美国一家全国性的电子商务供应商。它通过实施企业门户,将已有的购系统集成到唯一的、安全的和个性化的门户中,有效地连接了8万多顾客和2000个厂商的近100万个产品,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比传统解决办法---设立多个处理系统---节约了设备投入和运行成本。当然,这种集成也有一定的规模限制。

其次,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除了新设立的企业,其他实施企业门户的企业都已有各种应用系统,和以数据库、文档等形式存储的信息。这些往往条块分割,分散维护成本高昂。新的企业门户将现有的加以整合,并经过一定的处理,最后集成到企业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更多的用户。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第三,企业门户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相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CAC使用企业门户替代原有的通讯手段取得的成本节约是每月4000美元。第四,减少了人力投入。个性化的企业门户已经能够相当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可以大量地节省人员投入。

第四,企业门户的实施可以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因为通过企业门户,配送企业可以及时的获得任何时刻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它能够随时回答这样的一些问题:什么产品正被销往何方?什么样的配送时间表更符合客户需求?而且,什么销售配送渠道最有效率?所以,企业门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

四、开通门户 前景无限

企业门户代表着IT技术应用的新浪潮,它必将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思维方式。开通门户意味着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广的视野和空间。因此对于企业而言,企业门户不只是一个IT技术工具,更是一个发展的战略。